央行票据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2018-11-1 10:52:00
央行票据,是央行为调节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而发行的债务凭证,是央行调节基础货币的一种手段。发行央票将减少商业银行可贷资金量,商业银行在支付认购央行票据的款项后,其直接结果就是可贷资金量的减少。
2013年之前,在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下,我国国际收支常年保持“双顺差”格局,储备资产攀升,当时为冲消外汇占款释放的基础货币,我国曾大规模发行央票,调节市场流动性。
2018年9月20 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特别行政区金融管理局签署了《关于使用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发行中国人民银行票据的合作备忘录》,旨在便利中国人民银行在香港发行央行票据。1个月之后,央票的具体发行时间终于确定。
发行央行票据,意味着央行将在离岸人民币市场拥有更多货币政策工具,结合此前央行重新征收外汇风险准备金、重启“逆周期因子”等举措。
央行通过在离岸市场发行央行票据(央票),可调节离岸市场的人民币流动性,稳定人民币汇率。
香港地区某对冲基金负责外汇交易业务的经理说,发行央票后离岸市场上的人民币会购买该票据,从而造成离岸市场人民币流动性收紧,进而导致利率上调,再引发汇率上调,同时加剧人民币空头的做空成本和风险。
“对冲基金在离岸市场做空人民币的方式,首先是要在离岸市场借入一笔人民币头寸,后迅速卖掉换为美元,押注人民币兑美元贬值。如果借入到期或贬值到一定价位,则会卖出美元,这样可以买回更多人民币,再还清借入的人民币。”上述对冲基金经理表示,“但借入人民币的成本与人民币香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相关,收紧流动性一方面会导致拆借利率上涨,另一方面可能会让空头在卖出美元时却找不到人民币,面临借款违约,只能在二级市场反向买涨人民币来平仓,又推动汇率上涨甚至发生踩踏。”
实际上,通过收紧离岸市场的人民币流动性来干预汇率也曾被中国监管部门多次使用。如在2016年底和2017年6月,香港离岸市场流动性都出现紧缩,人民币七天拆借利率一度逼近20%,加上当时处于美元下行周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开始快速上涨,收割了一批人民币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