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金融危机-1982

1982年至1985年发生于拉美的主权债危机。

2018-9-10 17:43:00

二战后,拉美国家依靠资源出口、进口替代、借债发展等带动,一度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在上世纪80年代初却爆发了严重的债务危机,随后政治动荡,经济大起大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过后,美联储开始不断降低利率水平,增加的流动性外溢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期,石油危机导致油价大涨,石油是以美元计价,石油输出国获得大量的美元,他们将美元存入欧洲的银行中,欧洲银行再将美元借给拉美等发展中国家。

独立后的拉美国家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增强,政府普遍有加快经济发展、摆脱贫困的愿望,当时有两个原因导致拉美国家走上举借外债发展的道路:一是在经济发展初期国内储蓄率低,资金匮乏;二是1973年中东战争引发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美欧经济陷入“滞涨”,经济衰退和低利率环境导致资金大量从美欧流出,加之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金融自由化水平提高等加剧了国际资本流动。国际资本大量流入拉美地区,据统计,1970-1982年间拉美地区的外债总额由212亿美元攀升至3287亿美元,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国外债余额占GDP比重超过50%。

1979年伊朗革命和1980年两伊战争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通胀飙升。1979年保罗·沃尔克担任美联储主席以后,采取了坚决抑制通胀的货币紧缩政策,利率水平大幅提高,开启了第一轮美元加息周期,吸引了国际资本回流美欧地区。拉美国家还本付息负担加重,1982 年国际商贷利率一度高达21%。同时,美国利率水平提高,导致美元指数攀升,大宗商品价格大跌,主要依靠初级产品出口的拉美国家贸易条件恶化,还债能力被严重削弱。依靠借债发展起来的国内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缺乏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虽然在初期取得了一定成功,但在后期亏损状况加重。

从1982年开始,资本大量流出拉美地区,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先后花光了外汇储备,无力继续偿还债务,拉美债务危机全面爆发。受危机影响,拉美国家经济受到重创,失业率和通胀攀升,货币普遍贬值,“辛辛苦苦若干年、一夜回到解放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1楼

在低利率资金的诱惑下,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和秘鲁等拉美国家借入了大量以硬通货计价的债务;然而,随着利率上升、资本流向逆转、发展中国家货币面临贬值压力,拉美的负债率上升到不可持续的水平。

1982年8月12日,墨西哥因外汇储备已下降至危险线以下,无法偿还到期的公共外债本息(268.3亿美元),不得不宣布无限期关闭全部汇兑市场,暂停偿付外债,并把国内金融机构中的外汇存款一律转换为本国货币。墨西哥的私人财团也趁机纷纷宣布推迟还债。继墨西哥之后,巴西、委内瑞拉、阿根廷、秘鲁和智利等国也相继发生还债困难,纷纷宣布终止或推迟偿还外债。到1986年底,拉美发展中国家债务总额飙升到10350亿美元,且债务高度集中,短期贷款和浮动利率贷款比重过大,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外债负担最为沉重。近40个发展中国家要求重新安排债务。

但是,债权人拒绝债务重组。他们认为,解决债务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为严厉财政调整提供所需的时间,而美国支持下的IMF将提供所需资金。1985年,贝克计划阐述了这一做法,推行私营部门参与自愿性银行贷款重组,延长财政调整时期。其结果是大量债务负担影响了投资,导致了日益增多的资本外逃和增长疲软,债务比例不断上升。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拉丁美洲"停滞的10年"。

直到20世纪90年代,债务重组的参与方才认识到,失去偿债能力的国家需要真正的债务减免,即减少债务名义价值。这就是布雷迪计划,不可转换且无力偿还的银行贷款通过一定折扣变为可转换布雷迪债券,直到2003年拉美才走出债务危机的阴影。

2楼